每周一学:司马池?清廉传家

时间:17-06-23

司马池,字和中,北宋名相、《资治通鉴》编纂者司马光的父亲。曾于北宋天禧二年任郫县县尉,第二年在郫县官廨里生下儿子司马光;后来他又担任多地的知府,以刚直不阿和清正廉洁名传后世。父子二人均为一代廉臣,且均与成都有着不解之缘。而司马池教子有方、清廉传家的故事,更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美谈。

骑驴上班  刚直不阿

司马池出身名门,家庭相当富有。幼年时父亲去世,他把数十万贯家财全部让给伯父、叔父们,自己专心读书。后来考中进士,官授永宁县主簿。他为官清正,生活十分朴素。平时粗茶淡饭,绝不奢华。即使招待客人,也只是用当地的山果和土产的蔬菜,而且只限于三五道菜。上下班不坐官轿,甚至也不骑马,只骑一匹毛驴,这在整个封建时代也不多见。

司马池做官刚正不阿。当主簿时有次去向县令汇报工作,县令煞有介事的向南盘坐,也不起身,相当傲慢。司马池硬是上前挽着县令西向并坐一起讨论公事,毫不屈服。这种不畏权贵的性格伴随他的终身。比如,他后来升任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群牧判官,上司让他向大臣们催收所欠的进马费用,司马池却打开账本说,您就欠很多呢,您不先交我怎么去向别人催收呢?上司不得不补齐所欠费用。又有一次,皇太后的一个宠侍自称通过买卖马匹为国家赚了丰厚利润,请求提升官职。尽管查无此事,但当时很多大臣仍然趋炎附势的附名举荐,唯独司马池加以拒绝。他也因此得罪了权贵,遭到贬谪。

任职郫县  担当有为

中国古代的清官廉吏,往往又是敢于担当的名臣。因为他们不但严格要求自己,更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。司马池就是这样的例子。北宋天禧二年(公元1018年),司马池因为得罪上司,贬任成都府郫县县尉。没想到一到任,社会上就谣传守边部队叛乱,将要打到郫县。一时间富人纷纷携金带银逃往深山,县令托称办事跑到成都府躲避,主簿也称病不出。司马池临危受命,代管全县政务。他一边做好防范工作,一边安抚民心。时逢元宵节灯会,他下令郫县全城放灯三天,让民众放心的通宵游览,一下子就扭转了恐慌的社会局面。

这是司马池第一次留下治绩,也体现了贯穿他一生的敢于担当的为官品格。不久之后他升任另一个县的知县,恰遇朝廷因造宫殿向县上摊派竹木,限3日完成,而该县并不产竹。司马池冒着被处分的风险果断放宽时限,并给百姓指引完成任务的路径,百姓感激有加,反而先于他县完成任务。后来朝廷多次提拔他,但他却推辞不就。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对他赞赏有加,说:别人都盼望晋升,而司马池却独喜爱降低官职,这真是难能可贵啊。于是提拔他担任更重要的职务,甚至在别人构陷他时下令不许弹劾,体现了对他的信任。司马池后来官至天章阁待制,并担任了多地的知府,都留下了良好的政声。

教子有方  清廉传家

据宋代邛崃人张行成所撰《司马温公祠堂记》记载,司马池在郫县当县尉的第二年,在官廨里生下儿子司马光,并以岷山的“岷”作为司马光的小字。那一年,小小的司马光还在庭院里亲手栽了楠树一苗。到司马光去世时,郫县官廨里的那棵楠树还在,已郁郁苍苍,令人不胜感叹。

司马光后来成为著名的政治家,官至宰相,并和父亲一样一生清廉,以至夫人去世时,竟无钱安葬,不得不变卖仅有的三顷薄田。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”这句名言,就出自司马光的笔下。而司马光清廉品德的养成,正是来源于父亲司马池对他从小的身教言传。

司马光还是一代史学家,他主持编纂的《资治通鉴》被称为一代信史,光耀中华上千年。而司马光直书历史的史德,也与父亲司马池的教导有关。据宋代邵博《邵氏闻见后录》记载:司马光6岁时,姐姐为他剥生核桃却不会去皮,在姐姐走开的时候婢女帮助司马光脱去了果皮,姐姐返回问是谁做的,司马光说是自己做的。这事恰被父亲司马池发现,严厉的斥责他:“小孩子不得撒谎。”司马光从此记在心里,不敢撒谎。年老的时候,有一次,他叫人把家里一匹病马拉出去卖掉,一再嘱咐家人:“这马有肺病,一到夏天就干不了什么活。要是有人买它,你可得老老实实地告诉人家。”这种诚实的品德也融进他的学问里,终成一代史学名家。

   据《宋史》记载,司马池除司马光外还有一个大儿子叫司马旦,也是一位有名的廉臣,虽官至太中大夫,却一生淡泊无欲,“人不见其贵”。司马池的孙子也就是司马光的嗣子司马康,“为人廉洁,口不言财”,父亲去世时,坚辞不受皇帝的馈赐,体现了自司马池而下一脉相连的家风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