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农委拓展富民增收渠道

时间:17-12-25

    今年以来,市农委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,围绕“农民增收”“三农”工作中心,细化省市富民增收举措目标,按照市委七届五次会议“始终坚持富民优先发展导向”要求,加力落实“4+1”主导产业方针政策,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,产业优势转化成富民特色。产业日益成为富民增收的动力引擎,为深化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注入了不竭活力源泉。
    做强主导产业
    稳定主营收入促富民增收
    我市将“4+1”产业发展作为县区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,强化督查推进,首批下达资金2500万元,支持扶持优质稻米、高效园艺、规模畜禽、特色水产等产业调结构、转方式,优质稻米基地扩大到267万亩,“淮安大米”价格高于普通稻米10%以上,高端米价格达到每斤10~20元,“银粒粒”为农年增收3亿元以上;新增亩效益5000元以上高效园艺面积6.2万亩,总面积132万亩。淮安红椒面积15万亩,亩效益过万元,鲜切花亩收入达10万元;全稳慕德、温氏淮安、温氏淮阴等畜禽养殖项目加快推进,生猪大中型规模比重达71%,“六统一”规模化养殖效应持续放大,累计培育年出栏500头以上大中型规模代养户600户,户年均获利10万元以上;创新“一水两用、一地双收”稻渔综合种养模式,推广面积16.4万亩,‘虾稻米’一斤卖到10-15元,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。“盱眙龙虾”常年保持高价位,产品供不应求,常年从业人员20万人,对当地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超过五分之一。
    2017年,“4+1”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6年76.4%,一跃提高到79%,持续做大做强。同时,及时足额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近6亿元。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建设高标准农田28万亩,推广“三新”品种技术模式50多项,粮食单产高达463公斤,总产量92亿斤,再获丰收,确保了转移支付不跑不漏,种粮收入不减不降,产业收益多点开花,有力推进全市农民主营收入连年保持稳中有升良好发展态势。
    打造全产业链
    提高产品增值促富民增收
    我市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,突出横向延伸产业链,纵向提升价值链,线上线下打造供应链,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、品牌、流通、休闲等全产业链条增加值,让更多农户参与、更多分享溢价增值实现脱贫致富。大力招引农产品加工项目,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,2017年招引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77个,农产品加工产值1550亿元,与农业总产值占比3.01:1。随着一批批项目落地,农民流转土地拿地租的基础上,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,就近不离家就业挣工资,紫山集团普通采菇工月工资突破3300元。
    重点扶持18家农业龙头企业壮大体量规模,全市52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就业2.6万人,带动农户91.32万户,户增收超2400元。编制全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战略规划,先后组织40多家知名农产品品牌企业参加北京、上海、南京等各类农展会,将品牌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,实现“优质优价”、“不愁卖”,现场对接销售和签订购销协议过1亿元。在南京农展,有的企业日销售额突破20万元,拿下直供直销百万元合同订单。“盱眙龙虾”品牌价值近170亿元,产业富民效应达百亿级,培植千万、百万身价“虾王”630多人。洪泽湖大闸蟹品牌价值80多亿元,出口香港日韩,亩均效益超3000元。开展农业电子商务万人培训,牵头对接知名电商平台,1万多个农产品电商“触网触电”,产销双方“面对面”直营对接降成本、增效益,网上销售额40亿元以上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,2017年新增休闲经营主体30个、总数近600家,营业收入达10亿元;1.56万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中,农民1.34万人,休闲农业正成为农民增收新“增长点”。
    发展绿色产业
    增加有效供给促富民增收
    增加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,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,也是提高产业效益、促进富民增收的关键所在。对照“三品一标”标准,我市试点“淮安大米”全程标准化生产,创建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16个,推广猪—沼—藕(稻)等种养循环模式、粪便外置发酵床技术,池塘工业化循环净化生态养殖全程污水“零排放”、每立方水体产量突破100公斤。8个小镇入选全省特色农业小镇培育名单,绿色生态产业稳步发展,中高端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,定向订单订制、众筹领种认养、休闲养生等高端产业需求涌现,一并带来高端收入。
   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七大专项整治,健全四级监管、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,掐住生产与市场“两头”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,省级蔬菜例行监测合格率99.29%,畜禽产品、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均为100%,市场和消费者对“淮字头”农产品认可率明显提高,直供直销南京市场“淮安大米”由10万吨上升到16万吨,茶馓、黑猪肉、螃蟹等在南京农展会上供不应求。牢记“节本就是增效增收”,推广应用节水、节肥、节药、节工等技术措施,严格控肥、控药、控投入品,全市统防统治农药利用率提高3%以上,防治效果提高了5%以上,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使用占比达78%,农药总用量减少1%以上,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30万亩,亩均节本20元、增产50斤,年节支增收3亿多元。秸秆还田面积和秸秆利用量同步提升,为4万用沼气保有户年节支增收6000万元;引进闽丰、台生源、紫山、香如等10家单体投入超亿元的食用菌生产企业,资源化利用秸秆,总产量17.1万吨(鲜),产值超10亿元,吸纳农村就业人数约2万人,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、务工挣钱。


来源:淮安日报